咨询电话及微信:15261999800
网站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常见问题
  • 淋巴结概述
  • 一、淋巴结概述
    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的周围淋巴器官,一般呈豆形或肾形,主要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位于淋巴管行进途中,是淋巴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器官。不同个体全身淋巴结的数量差异较大,多数学者报道人体淋巴结约有500~600个,也有个别学者报道少至300个者和多至800个者。正常淋巴结长径约1.0~25.0mm,短径般小于5.0mm。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发育先后不一,其中颈部和肠系膜的淋巴结发育较早,在胚胎第10周时已出现。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可在腹股沟区扪及淋巴结。在儿童发育过程中,淋巴结的数量和大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至12~13岁时,淋巴结发育达顶点,此后淋巴结数量一般不再增加。
    二、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主要由被膜和实质构成,其中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而皮质又分为浅层皮质、副皮质区(深层皮质)和皮质淋巴窦三种结构,髓质又分为淋巴索和髓质淋巴窦两种结构


    (图1-1)低倍光镜下淋巴结构示意图

    被膜由较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有15~20条输入淋巴管在淋巴结的凸起面穿过被膜进入淋巴结实质。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粗支架。淋巴结门( hilum of lymph node)位于淋巴结的凹陷面,该处有1~2条输出淋巴管( 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由淋巴结实质延伸至淋巴结外,并与血管、神经伴行。浅层皮质( superficial cortex)为皮质的B细胞区,由薄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组成,淋巴小结即在此薄层淋巴组织中发育而成,增大后嵌入深部的副皮质区。当淋巴小结密集时,仅在淋巴小结之间近被膜下淋巴窦处仍有薄层的弥散淋巴组织,也为B细胞区。淋巴小结内95%的细胞为B细胞,其余为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和Th细胞等。发育良好的次级淋巴小结的正中切面,可见相当大的生发中心,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两部分生发中心的暗区较小,位于生发中心的基部,主要由许多转化的大B细胞组成,它们经过数次分裂和膜抗体结构突变过程,形成许多中等大小的B细胞。这些B细胞受滤泡树突细胞表面聚集的抗原的选择作用,只有其膜抗体与表面抗原有高度亲和性的细胞能保留继续分裂和分化,其余的则均被淘汰并由明区内的易染体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继续分裂分化的B细胞在明区近帽处形成两类小淋巴细胞:①浆细胞前身:它们随即迁移到髓质,或在其他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或慢性炎症病灶处,转变为浆细胞;②B记忆细胞:它们也可迁出淋巴结,并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副皮质( paracortex zone)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位于皮质的深层,故又称深层皮质单位,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每个深层皮质单位与一条输入淋巴管相对应,位于约十多个淋巴小结的深部。整个单位呈半球形,其球面朝向髓质,较平的面朝向多个淋巴小结。深层皮质单位可分为中央区和周围区。中央区含大量T细胞和一些交错突细胞等,细胞较密集,为胸腺信赖区,新生动物切除胸腺后,此区即呈空竭状。周围区为包围中央区的一层较稀疏的弥散淋巴组织,含T细胞及B细胞,还有许多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它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血液流经此段时,约有10%的淋巴细胞穿越内皮细胞进入深层皮质单位周围区,再迁移到其他部位。在周围区与髓质邻接处,含有一些小盲淋巴窦,它们是髓窦的起始部,也是副皮质区淋巴窦的重要通道。皮质淋巴窦壁为扁平内皮,内皮外有薄层基质、少量网状纤维、一层扁平网状细胞,窦腔内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可见大量巨噬细胞附着和少量淋巴细胞。髓索( medullary cord)又称淋巴索( lymphoid cord),主要由B细胞和少量T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组成。在髓索内,淋巴组织呈索条状分布,相互交织成网,髓索中央常有由扁平状内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过,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髓索的通道。

    三、淋巴结血供
    正常淋巴结多由一支淋巴门动脉供血,也可由两支淋巴门动脉供血。淋巴门动脉平均管径约0.14mm,在进入淋巴门后分支,形成微动脉并通过髓质,继续分支。通过小梁到达皮质的微动脉较少,管径纤细。一些动脉末尾到达包膜下皮质区的毛细动脉弓。偶尔有动脉穿过包膜淋巴结的静脉始于副皮质区的后微动脉,这些起始微静脉汇合成稍粗一点的微静脉,向心性汇入淋巴门处的静脉主干。淋巴门静脉平均直径约0.14mm,与淋巴门动脉平行走行
    四、淋巴结功能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
    1.滤过淋巴液淋巴循环是组织间液向血液循环系统回流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系统,它的大致路径如下:组织间液→淋巴液→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窦、小梁周窦→窄通道→髓窦→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外淋巴管
    2.产生B细胞、T细胞并参与免疫应答淋巴结参与的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其路径分别如下细胞免疫:抗原刺激T细胞→淋巴母细胞化→效应T细胞→杀伤。体液免疫:抗原刺激B细胞→淋巴母细胞化→浆细胞→产生抗体。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病原体可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如不能被该淋巴结消灭或局限,则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病原体进入淋巴结后,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内浆细胞增多;引起细胞免疫应答时,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性T细胞输出增多。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以哪一种为主视病原体性质而定。淋巴结实质内有许多神经末梢,但淋巴小结内尚未发现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说明神经系统对淋巴结内
    的免疫应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盐城太合堂淋巴结核病研究院亭湖明悦景庭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8067892号
地址:盐城市亭湖区黄海中路76号明悦景庭12幢105室 咨询热线:15261999800
QQ:1104184118 邮箱:1104184118@qq.comn 电 话:0515-88598387 技术支持:思科网络